Minerals:用矿物化学表征成矿过程
矿床是富含有用矿物的综合地质体。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是成矿过程的产物,也是成矿的标志。矿物的放射性同位素可以用来约束成矿时代,矿物的稳定同位素可以指示金属、矿化剂和流体的来源,矿物的化学成分可以反映成矿流体的成分、性质和演化过程。结合矿物的结构、世代和共生组合,可以很好地约束成矿过程。近三十年来,随着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分析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对各类矿床的成矿时代、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矿产勘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基于此,Minerals 邀请了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胡新露副教授、吕新彪教授、吴亚飞教授和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张振杰副教授,合作创建特刊“Using Mineral Chemistry to Characterize Ore-Forming Processes (用矿物化学表征成矿过程)”。本特刊指在通过矿物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和地质年代学研究,限制各种类型矿床的成矿过程和成矿机制,特刊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主题:
对矿物进行化学分析以揭示成矿流体的演化;
对矿物进行同位素分析,以确定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时代;
矿物中的流体包裹体;
成矿的物理化学条件。
投稿截止日期:2024年5月3日
客座编辑
胡新露 副教授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资源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地大学者-青年优秀人才。目前担任多个国内外重要期刊的青年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作为骨干成员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共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合作出版专著2部。
研究领域: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矿田构造学、矿床地球化学;斑岩型铜钼矿床、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卡林型金矿床的成因机制;中国东北地区、秦岭造山带、川滇黔地区的区域成矿规律。
吕新彪 教授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资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研究项目3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支撑计划项目重点课题2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地调局和省部级地勘基金的有关矿产地质调查、成矿预测和评价项目等26余项。已出版学术专著5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被 SCI/EI 检录50余篇。曾获中国地质学会优秀青年地质科技奖 (银锤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1998年被评为“湖北省高校跨世纪青年学术带头人”。
研究领域:金属矿床成矿条件和成矿作用机制研究;区域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地质流体与成矿;矿产资源经济与管理。
吴亚飞 教授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资源学院特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香港大学和圣若瑟大学博士后。参与了国内外多项科研项目,发表 SCI 论文10余篇,包括以第一作者身份在Geology、Economic Geology、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Mineralium Deposita 等地质学和矿床学国际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7篇,SCI 引用280余次。
研究领域:造山型金矿床:精细成矿过程、微观成矿机理、有机质与金成矿;钼-镍-铂族元素多金属矿床:金属来源、有机质与多金属成矿、成矿对古环境的响应;现代海底块状硫化物矿床:金属来源与沉淀机制、岩浆作用与成矿。
张振杰 副教授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作为主要参与人员参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基金委重点基金项目、基金委原创探索性项目多项,承担基金委、教育部和地调局项目课题多项。发表 SCI 论文近20篇。
研究领域:基于地学大数据的地球系统协同演化;矿产资源智能预测。利用多元统计和机器学习等对地学数据挖掘,开展矿产预测和地球多系统协同演化研究。
版权声明:本文由MDPI中国办公室编辑撰写,详细内容请以英文原版为准。如需转载,请邮件联系 wechat@mdp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