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PI 携手南京大学共同举办国际小行星日学术研讨会“应对小行星撞击,探索无限可能” | MDPI Seminar

发表时间:2023-06-25 阅读量:55

2016 年,联合国大会决定将每年 6 月 30 日设立为国际小行星日,以纪念有记录以来地球上最大的小行星撞击事件——西伯利亚通古斯事件,提高公众对小行星撞击危险的认识。针对小行星的探测和研究,不仅有利于人类应对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危机,同时为地外资源的开发创造了新机遇。

 

 

今年的 6 月 30 日我们将迎来第七个小行星日。UniverseGalaxiesAstronomy 期刊非常荣幸地邀请到南京大学陈鹏飞教授作为会议主席,南京大学周礼勇教授、黎健副教授、雷汉伦副教授、刘慧根副教授以及侯锡云教授作为主讲嘉宾,于 2023 年 6 月 29 日 9:00—12:35 在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 212 报告厅举办“应对小行星撞击,探索无限可能”主题的线下研讨会,欢迎大家积极注册参与。

 

 

时间:2023 年 6 月 29 日 9:00—12:35

 

 

会议地点: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 212 报告厅

 

 

会议报名:https://www.wjx.top/vm/YHwyBgE.aspx

 

 

小鹅通直播间:https://dbofi.h5.xeknow.com/sl/9Z13B

 

 

 

 

会议主席

 

 

陈鹏飞 教授

南京大学;Universe 编委

 

南京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999 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获得理学博士学位,此后留系任教;2001 年 6 月晋升副教授,2006 年 6 月晋升教授;1999 年 10 月至 2000 年 4 月、以及 2001 年 11 月至 2002 年 11 月在日本国立京都大学天文系作博士后;2001 年 7 月至 9 月在美国阿拉巴马州立大学及高山天文台作访问学者;2005 年 11 月至 2006 年 11 月在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及德国马普研究所作访问学者;2008 年 3 月到 6 月在美国新泽西理工学院作访问学者。2002 年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2004 年获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第二完成人),同年获科技部 973 计划先进个人奖;2006 年获中国天文学会成中杰奖。入选教育部新 (跨) 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0 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主持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 973 计划中的多项科研项目。

 

 

主讲嘉宾

 

 

周礼勇 教授

南京大学

 

报告题目:小天体的 Yarkovsky 效应和 YORP 效应

报告简介:小天体以热辐射的方式将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释放到空间中,该热辐射产生微弱的反冲力。因能量内部传导造成的弛豫以及小天体特定的表面形状,这种表面热辐射的反冲力既有可能造成小天体轨道运动能量的缓慢变化,也可能引起小天体自转状态的变化,前者为 Yarkovsky 效应,后者为 YORP 效应。Yarkovsky 效应使小天体发生轨道迁移,是主带小行星演化为近地小天体的主要推动力量,而 YORP 效应既能影响 Yarkovsky 效应的强度,也是双小行星形成的机制之一。这两种效应敏感地依赖于小天体的热物理性质、表面形状、以及轨道和自转的运动参数。本报告介绍两种效应的计算方法、其对小行星公转及自转动力学的影响、以及利用这两种效应消除小天体撞击地球风险的可能途径。

个人简介:1995 年获得南京大学基础学科教学强化部学士学位。2000 年获得南京大学天文系博士学位。2000 年起在南京大学天文系/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工作。2004 年 1 月于芬兰图尔库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于 2007 年 3 月在巴西圣保罗大学、2008—2020 年间在奥地利维也纳大学、2009 年 5—6 月在台湾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做访问学者。承担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兼任中国天文学会“天体力学与卫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天文学联合会 Inter A-F 分会组织委员等。

 

 

黎健 副教授

Galaxies 编委

 

报告题目:太阳系小天体引力摄动

报告简介:随着计算机能力的大幅提升,利用天体力学方法计算、预测行星的位置已经可以达到很高的精度,但与空间测量的精度相比仍有较大的误差,例如现在的环火星探测器的测量精度已达到了米的量级,而根据现有的太阳系动力学模型外推得到的火星位置误差则超过 15 米/年。这种误差无论对短期的空间探测任务而言,还是对研究太阳系天体长期的混沌运动,都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将从构建太阳系基本动力学模型开始介绍 (行星摄动、后牛顿效应等等),并进而引入为数众多的太阳系小行星 (如主带小行星,木星的 Trojan 小行星,Kuiper 带小天体) 的引力摄动,进一步提高预测行星位置的精度。若将相关结果与未来实际空间测量数据相比较,还可以反推估计这些小行星的质量,这至今还是个未解的难题。

个人简介:2003 年南京大学数学系本科毕业,2008 年获得南京大学天文系博士,此后留校任教。2013 年晋升为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副教授,2016 年 8 月至 2017 年 8 月在美国西北大学数学系做访问学者。

 

 

刘慧根 副教授

南京大学

 

报告题目:宜居行星的搜寻

报告简介:寻找宜居行星是太阳系行星和系外行星探测领域的明珠,是人类步入深空,迈向宇宙的基础。报告针对太阳系火星探测和系外行星探测,介绍目前宜居行星的必要条件和定义,并结合系外行星探测,说明宜居行星的探测进展。最后,说明目前宜居行星探测的难点,结合 Drake 公式,探讨未来搜寻宜居行星乃至系外文明的可能方案。

个人简介:2006—2011 年,在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获得天文学博士学位;2011—2014 年,在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任助理研究员;2011—2014 年,在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任副研究员;2016 年至今,在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任副教授;2020 年至今,担任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天文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原行星盘中系外行星的形成,动力学演化、星团环境对行星系统的形成和系统构型的影响、系外行星统计特征研究、系外行星探测、系外行星大气探测等。参与 CSST、Earth 2.0、紫瞳实验星、觅音计划等多个空间项目预研,参与 TWINKLE、MINERVA 等国际合作项目,主持或作为科研骨干参与多个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发表论文 30 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面上项目、青年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并作为骨干,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73 子课题南极系外行星搜寻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等多个项目。

 

 

雷汉伦 副教授

南京大学

 

报告题目:海外共振小天体长期动力学

报告简介:平运动及长期共振 (如 Kozai-Lidov 共振) 为太阳系天体提供动力学构型保护。因此研究处于平运动共振的长期动力学,有助于深刻理解共振小天体的长期稳定性。本报告以与海王星构成平运动共振的柯伊伯带小天体为研究对象,在外太阳系模型 (太阳+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小天体) 下,通过平均化理论建立描述共振小天体的长期演化模型。基于该半长期演化模型,我们提出了平运动共振天体的快速识别方法 (无需数值积分)。在现有海外天体数据库中,初步确认了主要海外共振天体,其中 2:3 共振天体有 304 颗,3:5 共振 69 颗,2:5 共振 70 颗,4:7 共振 100 颗,1:2 共振 96 颗,1:3 共振 22 颗。此外,通过修改经典绝热不变量的定义,建立了描述海外共振天体长期演化的分析模型。分析模型的相图与实际 N 体积分结果高度吻合。因此,通过确定哈密顿 (能量) 和绝热不变量,可以快速度预测海外共振天体偏心率和倾角的长期演化,从而进一步确定小天体是否处于 Kozai-Lidov 共振,是否在平运动共振和循环之间来回穿越,是否产生长期混沌等。

个人简介:2010 年 6 月南京大学天文系本科毕业,2015 年 6 月获得南京大学天体力学博士学位,此后留校任教。2018 年 6 月晋升为副教授。2017 年 12 月至 2018 年 12 月在意大利罗马大学航天工程系做访问学者。曾获 2016 年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主持国家和江苏省自然基金项目各 1 项。

 

 

侯锡云 教授

南京大学

 

报告题目:近地天体撞击风险评估

报告简介:近地天体中有部分天体与地球有一定的撞击风险。为定量评估这种风险,需要从发现与监测、精密轨道确定、撞击概率计算、风险指标计算等一系列环节开展工作。报告将简单介绍这些环节涉及的工作事项,以及我国近地天体监测与预警系统建设的现状。

个人简介:2003 年本科 (2008 年博士) 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2011 年博士论文《平动点的动力学特征及其应用》获评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同年获评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并于 2013 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项目资助。主要研究方向为航天器轨道力学和太阳系小天体动力学,参与了我国探月三期的顶层论证工作、载人登月的概念研究以及火星探测的预研工作。迄今为止发表 SCI 文章 30 余篇,主持国家级项目 4 项,参与天文联合重点、863 重点、973 项目各 1 项,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航天项目 10 余项。2013 年 1 月—2014 年 12 月在美国 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 航天科学工程系访学,目前正从事小行星探测相关的研究。

 

 

相关特刊

 

 

1. Space Missions to Small Bodies: Results and Future Activities

Edited by Andrea Longobardo  

Submission Deadline: 30 October 2023

https://www.mdpi.com/si/114590

 

 

2. Feature Papers in the Astronomical Sciences

Edited by Spiros Cotsakis  

Submission Deadline: 11 October 2023

https://www.mdpi.com/si/142714

 

 

主办单位

 

 

 

 

协办单位

 

 

 

 

Universe 期刊介绍

 

 

主编:Lorenzo Iorio,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F.R.A.S.), Italy

期刊涵盖宇宙学、引力、场论、量子力学基础、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天体物理与天文学以及空间科学等研究领域。自2015年创刊以来,已被 SCIE、Scopus、ADS 等多个权威数据库收录。

2021 Impact Factor:2.813

2022 CiteScore:3.6

Time to First Decision:19.3 Days

 

 

Galaxies 期刊介绍

 

 

主编:Margo Alle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USA;Jose L. Gómez, Instituto de Astrofísica de Andalucía (IAA-CSIC), Spain

期刊专注于发表天文学、天体物理学、宇宙学等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论文,现已被 ADS、Scopus、ESCI 等数据库收录。

2022 CiteScore:4.1

Time to First Decision:17.6 Days

Time to Publication:21.3 Days

 

 

Astronomy 期刊介绍

 

 

主编:Ignatios Antoniadis, Sorbonne Université, France

期刊内容涉及观测和理论天文学、天体物理学、天体粒子物理学和宇宙学,以及引力物理学的各个方面。期刊定期发表研究论文、通讯和评论,旨在发表高质量、及时的实验和理论研究成果。